油田化学

胜利油田化学高级专家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

引子

人生岔路口面前,她放弃出国和留京机会,选择回到胜利油田,用科研成果为家乡油田效益增能助力。

“女博士”身份背后,她突破性别局限,把根扎在科研一线,千百次瓶瓶罐罐的碰撞中燃烧智慧火花……

王涛,胜利油田化学高级专家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她长期从事三次采油、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,主持承担16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,累计为油田增油60多万吨,创造数亿经济效益。

她的身上,生动体现着对初心使命的坚守,对石油精神的传承,对至真至诚的追求。如一朵在奉献中绽放的“科研玫瑰”,她把油田开发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方向,让几近废弃的高温高盐油藏重新焕发活力。

王涛和同事在观察高温成胶试验效果。

16年,主持参与1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,累计为油田增油60多万吨。

这是胜利油田化学高级专家王涛科研道路上的三个关键数字,也是她向挚爱行业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。

博士毕业后,她放弃出国和留京机会,选择投身胜利油田科研一线,用科研成果助力油田效益开发。她长期从事三次采油、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,首次提出“进得去、堵得住、能移动”的深部调驱体系设计理念和“CO2驱非水防窜”研究设想,聚合物微球、乳液等功能聚合物、CO2气溶性发泡剂等成果实现矿场规模化应用……

一个个科研项目背后,是王涛16年间走过的一条坚守奉献之路。在这条路上,她始终秉持着“为了同一个石油石化梦”的初心,把初心付诸行动,以奋斗无悔的姿态,在三次采油事业的上空划出一道道美丽的上行线。

“球博士”扎根科研一线

提起女博士,人们很容易第一时间想到一些标签,不苟言笑、不易靠近……王涛却颠覆了人们对女博士的“刻板印象”——一头黑色的长直发,笑起来眼睛会弯成两道月牙,阳光有趣、知性优雅。当然,她也有着女博士们的共性,就是成绩优异。

王涛是“油二代”,父亲和哥哥都是采油工人,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,她逐渐对石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大学填报志愿她便选择了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化学工程专业,本科、硕士、博士……她在显微镜、滴定管里,慢慢揭开了石油的神秘面纱。

2004年,王涛从中国科学院取得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。面对一个个条件优渥、众人艳羡的机会,她却选择回到东营这片父辈为之奋斗并养育她长大的土地,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孤岛分站工作。早在上大学时,她便听哥哥说起一件事:国外有一种像感冒冲剂的小药粒,放入油井后可增加采油量。后来她知道,小药粒其实是一种聚合物类表活剂。“国外能干成的事,我们也能干。”正是这个想法,引导她进入聚合物驱动采油领域,并在这个领域坚守十数年。

初入孤岛工作时,王涛得知胜利油田整装油田综合含水已经达到93%。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她始终坚持到一线找问题、向现场要灵感,这让石油师傅们对这位“女博士”刮目相看。

然而,这条科研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。受水质影响,原本黏度很高的聚合物交联体系一入水就变稀了,根本起不到作用,半年的室内试验屡败屡战。“那时候每天做梦都在做实验。”王涛笑说。半夜里实验室的灯光、摞起来两米多高的文献书,是她最后的倔强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一次煮汤圆时,她发现不断翻动浮起的汤圆皮破了露出了馅儿,她按照汤圆一样内外包裹两层离子,实现聚合物微粒的自行胶黏。

首次从微观角度提出“进得去、堵得住、可移动”的深部调剖体系设计理念,而且让原本投资成本高的操作简易化,就像给油井打点滴一样,实现了聚合物在线连续注入。在油田多个矿场及海上推广应用,累积增油5万余吨,王涛也因此获得了“球博士”称号。

奉献,为了同一个石油石化梦

王涛的办公室里装裱着一幅字“舍得”,这是她内心的写照。为了科研事业奉献,有“得”必然要有所“舍”,家庭成了她“舍”的那一边。

出差、加班、熬夜、做实验、工作到凌晨,是王涛在科研攻关期的工作常态。繁忙的工作意味着更少有时间陪伴家人。2007年年底,王涛博士后出站不久便承担了国家863项目“海上油田活性聚合物乳液驱油体系”研究任务。怀孕期间,正处在项目关键时期,为了确保试验数据准确性,她每天靠双手把几百公斤的油砂一点点筛出不同粒径;儿子五个月时,由于聚合物合成实验具有毒性,王涛忍痛给孩子断了奶,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攻关中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